| 唐朝中后期的权力博弈:南衙与北司的百年较量 在唐朝后期长达150年的历史中(从肃宗到昭宗),朝廷内部始终存在着南衙与北司两大权力集团的激烈斗争。这场权力博弈深刻影响了唐朝的政治走向,最终成为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南衙代表的是以宰相为核心的文官政府体系,而北司则是以枢密使和神策军护军中尉为首的宦官集团。这两大势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此消彼长,虽然在某些特殊时期宰相集团能够占据上风,但总体趋势却是宦官集团逐渐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就是这两大集团最激烈的对抗,而这两次斗争都以宦官集团的胜利告终。直到唐朝末年,宰相崔胤联合节度使朱温铲除宦官势力,但最终朱温不仅消灭了北司,也屠杀了南衙的朝臣,这场持续百年的权力斗争才随着唐朝的灭亡而落下帷幕。 展开剩余86%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则统领六部执行政令。这种相互制衡的设计有效防止了权臣专权。同时,唐朝初期统治者吸取东汉宦官乱政的教训,对宦官采取严格限制政策。当时宦官的最高官职不过四品,主要负责宫廷杂务,如打扫、守卫和膳食供应等。 在唐高祖到玄宗的一百年间,宰相集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到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张柬之,再到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这些名相不仅辅佐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还以百官之首的身份领导政府,有时甚至能影响皇权决策。比如高宗时期,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连皇帝立后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武则天时期,张柬之甚至能发动政变迫使女皇退位。相比之下,当时的宦官地位卑微,完全无法与宰相集团相提并论。 玄宗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改革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立枢机房等机构。宦官开始负责枢机房与皇帝之间的信息传递,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政事施加影响,从而获得了一定权力。不过这一时期宦官的权力还很有限,南衙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宦官集团真正崛起是在玄宗后期,以高力士参与朝政为标志。高力士从玄宗还是藩王时就侍奉左右,在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中立下大功。天宝年间,他不仅执掌内侍省,还参与朝政决策,官至骠骑大将军,打破了宦官不得任三品以上官职的限制。当时四方奏章都要先经高力士之手,小事他甚至可以直接裁决。李林甫、杨国忠等权相的上位都与他有关,连皇室成员都尊称他为阿翁。同时,边令诚等宦官被派往各地担任监军,权力凌驾于节度使之上。不过此时宰相集团仍是朝政决策中心,宦官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安史之乱后,肃宗在灵武即位,这一过程中宦官李辅国发挥了关键作用。肃宗将禁军指挥权交给李辅国,标志着宦官势力开始全面扩张。当时朝臣奏事都要先经李辅国之手,连宰相见皇帝都需要他安排,诏书没有他的署名就不能施行。性格懦弱的肃宗实际上被李辅国架空,宰相李揆甚至称他为五父。另一位宰相萧华因反对他而被逐出京城,北司的权势首次全面压倒了南衙。 代宗即位后,李辅国更加嚣张,曾对代宗说:陛下只管在宫中安坐,外面的事都交给老奴处理。不过此时的宦官集团虽然专权,但仍依附于皇权。代宗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先后铲除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权宦,宰相集团得以暂时扳回一局。特别是代宗联合宰相元载诛杀鱼朝恩后,宦官一度不再掌管禁军,权力重新回到宰相手中。但元载专权后同样跋扈,最终也被代宗处死。 从肃宗到代宗时期,虽然南衙在法理上仍是朝廷决策中心,但北司凭借皇帝的信任屡屡干涉朝政。而南衙依靠深厚的政治根基也能进行有效反击。不过代宗设立枢密院并赋予宦官决策权,标志着北司已经全面崛起。这一时期两大势力势均力敌,但宦官集团凭借对禁军的控制和与皇帝的密切关系,已经显现出超越南衙的趋势。 德宗继位初期本想压制宦官势力,但783年的泾原之变改变了他的态度。在这场持续五年的叛乱中,只有宦官始终忠心护主。平叛后,德宗将禁军正式交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统领,并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同时,作为枢密使的宦官权力不断扩大,开始参与政事决策。两枢密使和两神策军护军中尉并称四贵,北司的势力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了行政领域。 面对宦官集团的专权,南衙发起了猛烈反击,这就是805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当时刚即位的顺宗因中风失语,朝政由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主持。他们试图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裁减宫中冗员。但由于计划泄露,宦官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逼迫他传位给太子(宪宗),并将王叔文等人贬官。持续百余天的永贞革新以失败告终,南衙反扑失败,北司取得全面胜利。 宪宗即位后立志削藩抑宦,重用杜黄裳、裴度等贤相,实现了元和中兴。南衙重新回到中枢决策地位,特别是四朝元老裴度,被誉为以身系国之安危二十年。而北司在宪宗时期相对低调,神策军的地位也有所下降。但枢密使制度被固定下来,宦官在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宪宗晚年因服食丹药暴躁易怒,最终被宦官王守澄等人毒杀。 穆宗、敬宗时期,皇帝沉溺享乐,朝政被王守澄等宦官把持。宰相李逢吉甚至贿赂王守澄以求自保。最终敬宗也被宦官杀害。此时的南衙北司内部分化严重,派系林立,但总体上北司权势再次压制南衙。 文宗不甘被宦官控制,于835年与宰相李训策划了甘露之变,企图诛杀宦官仇士良等人。但因计划败露,仇士良率禁军反扑,导致四名宰相被杀,六百多名朝臣遇害。此后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南衙在与北司的斗争中彻底失败。从穆宗到昭宗的八位皇帝中,有七位是由宦官拥立的,宰相完全被排除在皇位继承决策之外。 武宗、宣宗时期(840-859年),朝廷出现短暂中兴。武宗倚重宰相李德裕实现会昌中兴,宣宗勤俭治国开创大中之治。南衙的行政权有所恢复,但宦官专权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种中兴只是回光返照。 懿宗、僖宗、昭宗时期,宦官进一步获得贴黄权力,可以直接在奏章上贴黄纸做最终批示,实际上取代了宰相的决策权。尤其是僖宗时期的大宦官田令孜,被皇帝称为阿父,完全掌控朝政。北司压制南衙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重创了宦官掌控的神策军,中央权力体系几乎崩溃。昭宗与南衙联合藩镇朱温铲除了以韩全诲为首的宦官集团。但朱温随后又屠杀朝臣,在白马驿将三十多名大臣尸体投入黄河。至此,持续百余年的南衙北司之争,随着两大集团的同归于尽和唐朝的灭亡而终结。 这场持续一个半世纪的权力斗争,不仅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体制的深刻危机,也成为导致其最终崩溃的重要原因。从最初的相互制衡,到宦官专权,再到两败俱伤,南衙与北司的博弈历程,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
|